第四十章 文帝的盛世(1 / 1)

公元470年,大业文帝建威三年。

伴随着大业帝国北方安定,皇帝吴欢开始了他的文治。

鉴于北方战争导致人口减少,田地荒芜,他特地派遣了十二位官员为天子使者,亲自走访北方各州。

并且同一时间通过业朝户籍,调遣黄河以南地区的人口北上,填补缺口。

这一过程持续了三年,黄河以南接近三十万户人迁入边境地区,安居乐业,大大的恢复了业朝北方的情况。

文帝之治,分为五个部分。

第一,宗教。

这是一个比较敏感并且麻烦的问题。

在南方,其实是以五斗米教以及道教等杂七杂八的宗教为主,而北方,则是以佛教为主。

当年业太祖吴承宗称帝,定下的国策是以法儒为主流,其他的只要不是参与政治上的竞争,朝廷都可以不计较。

可就算是这样,也不能阻挡北方强悍的其他宗教发展,尤其是关中地区,崇尚佛教的贵族数不胜数。

在乱世,为了削弱这些宗教的影响,吴承宗选择了杀人来解决问题。短时间内极其高效,可谓是杀得关中地区人头滚滚。

所以宗教问题就淡了很多,直到文帝时期,吴欢发现其他宗教再次抬头,所以打算整治一下。

他没有自己爷爷那么极端,他的处理方式很简单,就是把其他宗教规模化,官方化。

任何宗教要发展,都要向皇帝报备,并且有严格的人数限制。

目前中央王朝实力强大,自然很好的控制这些宗教,让他们不影响大业的主流信仰。

第二,吏治。

其实贪污腐败问题历朝历代都有,但吴欢不能容忍这些人拿百姓的钱,搞臭自己的名声,所以几乎是进行大刀阔斧的严惩贪污。

只要是贪污价值超过(折合)一千斤谷物粮食的,斩首,抄家。

因为贪污导致百姓死伤的,全家男丁发配边疆,女眷充妓。

官官相护,勾结的,构成团体犯罪,主犯斩首,从犯流放三千里。

为了震慑这些人,吴欢甚至让各地的军政大将允许接受各方百姓的告状,一旦情况属实,可以立马囚禁涉嫌贪污的官员。

然后上报洛阳,等待皇帝派人查实,如果出现武将勾结官员贪污的,一起砍了。

运河案就是一个例子,但其实运河案并不算是贪污大案,他是一个典型的公器私用,武官文臣相互勾结,用国家机器谋取私利的案件。

但并不妨碍皇帝杀人。

并且吴欢还很聪明,知道怎么内部分化敌人,下令表示,如果举报同僚贪污的,可以获得他贪污数额的一半。并且自己有贪污是情况下举报别人贪污,只要举报出来的金额比自己多点,也能功过相抵。

直接给官场这帮人整麻了。

以至于文帝一朝,中后期的贪污极少。

当然了,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现阶段的政治是以这帮贵族老爷为主,什么武将啊,外戚啊,士族啊,这帮人家里都是有钱的,捞钱的方法多如牛毛,何必去吃力不讨好呢?

第三,选官。

魏晋十六国以来,天下熙熙攘攘,外族,世家粉墨登场。

门阀政治搞得华夏大地乌烟瘴气,就算是大业帝国的建立,背后也有世家大族的支持。

业武帝,业宣帝,业文帝前期,三代帝王耗费四十五年(425-470),通过各种办法,包括但不限于战争,移民,大案,给这些土霸王世家整麻了。

可就算是这样,士族依然强大,能和武勋,外戚抗衡。

甚至于和皇家结合,诞生了一大堆如同关中周家一样的外戚世家结合体。

这种情况下的大业朝堂,皇帝每天早上起来一看,天都塌了。

全部都是老面孔,老实人,甚至于一棍子下去砸死十个人,有一半是沾亲带故的。

皇帝想看新面孔,想拉拢新兴的地主阶级。于是下令,全国各地郡县,每年都要举荐有才能的人来洛阳,皇帝要亲自统一面试。

这件事情发生在大业建威五年,既公元472年四月份,皇帝下令,九月份,诸多有学之士抵达洛阳。

清点人数,足足有一千四百多人!

文帝很兴奋,于是接见了这些人,说了一些自己的意图政策,希望天下学长可以为国效力之类的。

紧接着让每位学长写一篇文章,内容不限。

所有人都知道,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!

于是在十月份,皇帝召集两位丞相以及两省的官员,包括自己文学院的几位老博士(知识渊博的学者),一起观赏这些文章。

那些溜须拍马的,遣返。

写当下局势的,不管好与坏,都可以留用。

写底下百姓详细情况的,留用。

抨击朝堂以及地方士族的,留用。

其中列出来十位最让皇帝以及其他官员满意的学子。

程大琦(451-522),青州(今山东地区)人。

杨怀(449-511),扬州人。

司马显庆(453-499),京畿人,其祖上为晋朝皇室。

吴买(455-491),扬州南部(今福建地区)人,祖上论多几辈,和皇家吴家还是亲戚,但目前也只是个平头百姓,就是家里比较富裕,可以读书写字。

刘定邦(438-491),汉中人。

谭元(420-482),荆州长沙人。

蒋乾(447-530),广州番禺人。

辛忧民(453-510),并州太原人,其父为平阳郡守,隶属于魏国公甘赢麾下。

方包(437-499),凉州(今甘肃)人。

尔朱绍(432-505),平城(今大同)人,公元449年,成为北魏强征的壮丁,战时带着自己的二十多个兄弟弃暗投明,投奔业军,被赠予金银财宝,通过这些钱,开始文武兼修。

这些人是皇帝最看好的,直接被皇帝纳入自己的文学院南漳阁内,授予五百石的官职。

除此之外,还挑选了有能之士,三百七十五人,下方地方学习。

而由于这一过程花费几大,吴欢在位期间,基本上五年左右才召开一次,而且范围持续扩大,只要是有真材实料,哪怕是没有官员介绍,也可以来都城洛阳,进行面试!

公元472年,朝廷求贤大会来了一千四百多人,留下了三百八十五人。

公元477年,参加人数达两千一百人,留下了二百三十三人。

公元483年,参加人数两千三百人,留下三百五十人。

公元488年,参加人数两千两百人,留下三百一十四人。

公元491年,业文帝吴欢驾崩。

求贤大会,也被人称之为科举1.0版本。

但可惜的是,并没有很好的延续下来,文帝之后,他的两个儿子并没有继续进行求贤大会,而自己的孙子又是个跟外戚,世家妥协的玩意,就基本上到了业朝末年,才再次开启这样的求贤大会了。

第四,经济上的田地与税收。

吴欢时期,曾经带着护卫微服出巡过三次,每次几乎是深入到了农田了,他很清楚的知道,底下百姓的艰难和困苦,一旦遇见天灾,基本上要卖房卖地。

业初时期,吴承宗以人口分配土地,到了这个时候,早已经被那些贵族老爷们土地兼并了很多。

吴欢深感,再这样下去,不出五十年,大业百姓将无地可种。

不可否认,吴欢心系百姓,但本质上还是因为他要维护统治,一旦让这些贵族老爷们把地都抢了,自己去哪里搞钱?

于是回到洛阳,下令所有的文武官员,按照品级,严格限制家族内部的田地拥有数量。

一旦超过,就罢官。

而那些原本就超过的田地,朝廷愿意以正常的市场价购买,不让他们吃亏。

获得大片土地后,文帝把这些地全部都分发百姓。

根据业朝官方统计,这一过程中至少有二十八万多户人分到了土地。

除此之外,只要是朝廷还有钱的,文帝基本上都会下令,减免天下税收。

官方记载,文帝中后期的二十二年里,有五年减税,免税有三年。

而他去哪搞钱?

因为运河案,金额巨大,涉案人员极多,所以文帝很清楚这一帮商人和世家有钱,于是提高他们的税收,并且时不时派遣自己的使者去那些世家大族里面逛逛。

那可是天子使者,世家大族们自然是要巴结,巴结的话,那个钱怎么能少给呢?

当然了,这种事看情况来的,如果是东晋时代皇权衰弱,可能这些人不会把使者放在眼里。

可是现阶段的文帝,手里紧紧抓着几十万大军和天下势力,你敢不给钱不给面子?

大业从文帝开始慢慢衰弱,可不是说他在位时期不行,而是他死后继承人问题。

至少文帝还活着的时候,那些势力都要俯首称臣,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。

但是吧,你老是过来搞这些大族,时间久了肯定会敢怒不敢言,这也是为什么文帝驾崩后,一开始文武百官不想给他那么好的谥号。

如果不是辽王警告朝堂,搞不好吴欢都要换个谥号。

第五,军事军队问题。

这是个大问题,后面我会用一个章节讲清楚事情始末,现在就简单说说。

业文帝干爆草原后,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了,但是军费开支却极大恐怖。

445年,宣帝吴立炎尧圣元年,业朝精锐北骑军有七万,征伐营十六万,合计二十三万精锐。

这些人的开支可是比寻常的士兵多一倍!

相当于是二十三万人的军费比养四十六万宿卫军还要多!

能打是能打,但中后期文帝二十二年没地方干啊。

你皇帝想减免赋税,那么肯定要从其他地方补上财政。

当然了,皇帝是很清楚,富国强军是不能否定的,所以基本上也是咬牙的坚持供养这些人,但他选择了先裁剪这些人。

文帝吴欢的启文元年,459年,大业征伐营有十二万人,北骑军五万五千。

打完北方后,公元469年,征伐营还有九万七千人,北骑军三万八千人。

大业平治三年(公元478年),文帝吴欢裁剪军队,北骑军保留三万人,征伐营保留五万五千人。

大业平治八年,公元483年,征伐营将领,征伐将军梁坦子意图谋反,被举报,文帝斩杀梁坦子,将梁家全部涉案人员斩首!燕国公一脉在中央的政治上遭到削弱,广州交州地区的梁家众人也是被削权。

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皇帝吴欢的神经,于是彻底剥夺了两个军营的特殊地位,待遇降级。

除此之外,他开始让自己的儿子们担任边军将军,镇守北方,其中最出名的,就是他的四子,辽王吴秀。

而吴秀,也是未来的大业明皇帝!

(注:业朝文帝四个年号如下:

启文九年(459-467)

建威八年(468-475)

平治十一年(476-486)

太渊五年(487-491))

最新小说: 我和正德闹掰了 艾高的遗民 太阳与雄狮 生命的流水账 枭雄闯天涯 夕岁的朝阳 死肥宅室友 我是故乡的来客 常山赵子龙 记录生活的笔迹